
現代分子醫學遇上傳統中醫經典 從 2017 年生物醫學諾貝爾獎 看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的養生觀 l 身體有個生理時鐘( circadian rhythm ) 當我們從台灣飛到加拿大,時差 12~16 小時 ,剛到時 常常晚上很累卻睡不著,下午就又很累想睡覺 , 大約 1~2 週後,作息就恢復原來的時間了。 è 這個就是所謂的「時差」。 同樣的 , 老鼠這類的夜行性動物,喜歡在永遠的黑暗裡 ex. 水管 、 下水道生活,它們很少接觸到光照 , 甚至在實驗室故意給予完全黑暗,但它們的作息還是接近 24 小時為週期,誤差只在一到兩分鐘之間。這樣看起來 , 我們的身體內似乎有一個小小的時鐘,督促我們跟著地球自轉 , 日出日落一起行動。 有趣的是臨床上 , 飛行員的患者 , 常常來看月經不規則的問題 , 這些多為長途旅程的飛行員 , 常常在一個國家是白日 , 飛行到另一個國家又是白日 , 時間常常混亂 , 他們的月經不來 , 月經量少的問題 ,是不是和這個生理時鐘、身體內在規律有關呢 ? l 研究起源 含羞草的葉片會在白天張開 , 近傍晚後閉合 , 1729 年法國天文學家 Jean Jacques d ’ Ortous de Mairan ( 1678-1771 )注意到 ,如果把 含羞草放在暗室中 , 葉片依然會在早上打開、夜晚閉合。到了 1875 年,德國植物生理學家 Wilhelm Pfeffer ( 1845-1920 )延續這個研究 , 利用菜豆當研究題材,發現在連續黑暗足夠長的時間,會讓原本如同含羞草有葉片開合運動的菜豆的運動消失 , 再度給予新的光 - 暗循環時,菜豆會依照新的晝夜循環時間進行新的葉片運動 , 甚至可以讓它變成日夜顛倒。同時代陸續有其他科學家發現,不論之前將植物暴露在哪一種光 - 暗不同長度循環,只要回到連續光照的狀況,菜豆又會很快回到一天 24 小時的生理時鐘。後來 , 科學家 Erwin B ü nning ( 1906-1990 ) , 觀察到不論親代生長在什麼晝夜節律下,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