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分子醫學遇上傳統中醫經典

2017年生物醫學諾貝爾獎
看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的養生觀



l   身體有個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

   當我們從台灣飛到加拿大,時差12~16小時,剛到時常常晚上很累卻睡不著,下午就又很累想睡覺大約1~2週後,作息就恢復原來的時間了。è這個就是所謂的「時差」。

   同樣的老鼠這類的夜行性動物,喜歡在永遠的黑暗裡ex.水管下水道生活,它們很少接觸到光照甚至在實驗室故意給予完全黑暗,但它們的作息還是接近 24 小時為週期,誤差只在一到兩分鐘之間。這樣看起來我們的身體內似乎有一個小小的時鐘,督促我們跟著地球自轉日出日落一起行動。

   有趣的是臨床上飛行員的患者常常來看月經不規則的問題這些多為長途旅程的飛行員常常在一個國家是白日飛行到另一個國家又是白日時間常常混亂他們的月經不來月經量少的問題,是不是和這個生理時鐘、身體內在規律有關呢?
 
l   研究起源
   含羞草的葉片會在白天張開近傍晚後閉合1729 年法國天文學家Jean 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1678-1771)注意到,如果把含羞草放在暗室中葉片依然會在早上打開、夜晚閉合。到了1875年,德國植物生理學家Wilhelm Pfeffer1845-1920)延續這個研究利用菜豆當研究題材,發現在連續黑暗足夠長的時間,會讓原本如同含羞草有葉片開合運動的菜豆的運動消失再度給予新的光-暗循環時,菜豆會依照新的晝夜循環時間進行新的葉片運動甚至可以讓它變成日夜顛倒。同時代陸續有其他科學家發現,不論之前將植物暴露在哪一種光-暗不同長度循環,只要回到連續光照的狀況,菜豆又會很快回到一天24小時的生理時鐘。後來科學家Erwin Bünning1906-1990觀察到不論親代生長在什麼晝夜節律下,子代還是會維持大約 24 小時的生理時鐘命名為植物光週期(photoperiodism。慢慢的科學家得到一個結論:生理時鐘應該是天生內在的,而且可能由基因所控制。

                                  來源:Nobelprize.org
 
 
 
 
l   2017 生物醫學諾貝爾獎
2017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了美國的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Michael W. Young因為他們以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為研究材料找出其生理時鐘的調節是由 PERPERIOD)、TIMTIMELESS)、DBTDOUBLETIME等基因組來進行此一研究指出了動物調節生理時鐘機制,是受內在基因調控的。
   同樣的人體活動也會配合晝夜環境變化而進行反應,這就是「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一樣也由「時鐘基因組」(clock genes)來調節全身上下基因而完成表現。
 
 
 
 
l   生理時鐘的分子機轉
研究發現 , 隨著日光慢慢增加白天的時候PER蛋白跟 TIM 蛋白,會在細胞質內被合成,慢慢的會結合形成 PER-TIM 蛋白複合體這個複合體的濃度在細胞質內逐漸增加,就會進入到細胞核。進入細胞核後,PER-TIM 蛋白複合體會把負責活化它們基因的轉錄因子 CLK CYC 蛋白從 DNA 上移開。(身體的訊息是由基因DNA轉錄成mRNA再轉譯為蛋白質去執行,而CLK CYC 蛋白分別由 clock cycle 基因所編碼,功能是負責開啟PER TIM 兩組 RNA 的轉錄 )。當 CLK-CYC 複合體被從 DNA 上移開,則負回饋關掉 PER TIM蛋白的mRNA 的合成,當然mRNA 量下降,沒有新來源補充的PER TIM 蛋白等到半衰期就會降解,因此細胞質內的PER TIM 蛋白濃度持續下降又回到原本的基礎量此時就是黑夜時段PER TIM 蛋白濃度的下降,當然也同時讓被移開的CLK-CYC 蛋白複合體又開始回到DNA上去轉錄PER TIM mRNA,慢慢細胞質內PER 蛋白和 TIM 蛋白濃度,又開始上升(時間又是開始慢慢天亮)經由這幾個蛋白質之間相互的轉錄-轉譯反饋迴路(TTFLTranscription-Translation Feedback Loop),身體的則產生晝夜週期的生理時鐘,生理時鐘不但調控著作息,生理代謝,更對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生物行為與精神心情狀態,甚至是腸道內菌叢,都扮演著至關重大的角色。

圖片來源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books/behavioral-genetics-of-the-fly-idrosophila-melanogasteri/circadian-rhythms/4FF298F222DF8931E18B96ADF2015913




生理狀態會隨白天黑夜不同時間有所不同
 
 

l   《四氣調神大論》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在2000多年前就提到養生的方法,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命的根本,人必須跟從四季的變化養生,所以聖人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以是應生長的需要,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以適應收藏的需要,順從了生命發展的根本規律,就能與萬物一樣,在生、長、收、藏的生命過程中運動發展。如果違逆了這個規律,就會損伐生命力,破壞真元之氣,產生災害,順從它,就不會發生重病,背道而行,就會使機體與自然環境相格拒。所以聖人不等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亂事已經發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發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發生,然後再去治療,亂子已經形成,然後再去治理,那就如同臨渴而掘井,戰亂發生了再去製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
    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
    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
    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
    之,譬猶渴而穿井,鬭而鑄錐,不亦晚乎。」
    觀察養生的文字,發現其中依從日照的變化,春天太陽早起,就跟著早起,冬天太陽晚起,自然要跟著晚起,其他還有情緒,衣物梳妝穿法的想法。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古代中醫細膩的觀察環境和人之間的相互影響明白的教導人如何不會生病可以養生的方法透由現代醫學和分子機轉的研究相互映證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嗎 ?
 
 
l   參考資料
1. Saez L, Meyer P, Young MW. A PER/TIM/DBT interval timer for Drosophila's circadian clock.Cold Spring Harb Symp Quant Biol. 2007;72:69-74. doi: 10.1101/sqb.2007.72.034.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