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皮膚病專題一【手部濕疹】
任之堂中醫診所鄭名惠醫師
其實濕疹泛指發炎性的皮膚狀態—例如:發癢、苔蘚化(增厚鱗片)、紅疹…等症狀,而非一個病名。
指的是【急性期】會出現紅斑、瘙癢、水泡、滲出性病灶;【慢性期】則出現乾燥/苔蘚化、增厚的病灶。病因多為接觸過敏原、或免疫因素等,也會因病毒或細菌感染而症狀加劇。常見手部濕疹包含:富貴手、接觸性皮膚炎,汗皰疹等、口周炎、脂漏性皮膚炎…等。
最近下雨天,來講講常出現的「汗皰疹」。就是手掌、手指掌面、手指側面或腳底突然出現極度瘙癢或刺痛的小水皰。學理上的病因通常未明,有時候會推論為過敏免疫因素、刺激性接觸、皮膚癬菌感染、壓力或職業接觸化學物質引發。臨床上我們觀察到陰雨連綿的季節,常常會有濕疹患者出現抱怨,即便使用了類固醇還是反覆發作。汗皰疹在中醫因為型態又名“螞蟻窩”“田螺皰”等。清古籍.《瘍醫大全》記載:“馬蟻窩,…或風濕結成,多生手足,形似蟻窩,儼如針眼,奇癢入心,破流脂水。”中西醫各自有優點,但「除濕」是中醫特有的思路,局部病灶的滲液、腫、水泡、糜爛都是中醫「濕」的證型,不管是清熱利濕的馬齒莧、滑石﹔健脾利濕的薏苡仁﹔燥濕收斂的蒼朮…等,都可以改善急性期反覆水泡搔癢紅腫的產生減少使用類固醇的劑量和強度,然而急性水泡退去後病灶變得慢性乾裂,就要併用中藥膏使皮膚再生快速,就會恢復得很穩定而漂亮。
皮膚科在中醫是一門特別的科目,除了依照體質辨證,更要針對局部病灶區分病因,如急性期的紅腫滲液屬「濕熱」,病灶紅熱屬「血熱」,癢甚為「風」,而慢性期苔癬樣病變、增厚,或皮下出血則須「養血潤燥化瘀」。當急性期轉慢性期的乾燥厚硬傷口,更是中藥外用藥膏的強項。
中西醫結合治療濕疹的時機,急性期若病灶癢痛影響睡
眠,建議使用西藥抗組織胺,或類固醇軟膏,快速改善發炎現象,同時合併中藥穩定病灶的修復,及中藥藥膏的塗抹,可大幅改善病灶反覆發作,類固醇藥膏越用越重,坐立難安的情況。
夏天開始,天氣越來越熱,各種皮膚病也越來越多,如果症狀反覆不癒,歡迎使用中醫照護。
#任之堂中醫有獨特依照病況製作的中藥外用藥膏、藥粉、洗劑等,歡迎諮詢專業的中醫師。
Reference
1.
Veien NK. Acute and recurrent vesicular
hand dermatitis. Dermatol Clin. 2009 Jul;27(3):337-53, vii.
2.
Wollina U. Pompholyx: a review of clinical
feature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m J Clin Dermatol.
2010;11(5):305-14.
3.
郭峥,侯一鸣,田昌盛,王有鹏运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儿童汗疱疹之临证经验,江蘇中醫藥2022年总第54卷第12期p19-22,doi :10.19844/j.cnki.1672-397X.2022.12.009。
4.
曾基興,蘇文理,苏文理主任内外合治小儿汗疱疹经验,福建中医药 2024年7月第55卷第7期,25-27。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