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啊 ~~ 下雨到處痠痛~~~ 任之堂中醫診所鄭名惠醫師 豪雨特報簡訊一直發,每天都這裡痛那裡痛,自體免疫疾病關節痛也發作,到底是怎麼了 ? 來看看一份分析美國醫療保險數據與美國氣象站的降雨數據,研究患者群體中 降雨量 與 關節或背痛 門診就診之間關係的文章。比較雨天和非雨天因關節或背痛相關疾病 ( 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脊柱病、椎間盤疾病和其他非創傷性關節疾病 ) 而至門診就診的比例,雨天和非雨天之間關節或背部疼痛患者比例差異有顯著。但調整刪除患者特殊情況、有無慢性病和地理固定效應,差異就會減少,但沒有探討到疾病 & 疼痛嚴重程度,和是否有自行服用止痛藥。 結果發現 非長期慢性病患者可能在下雨時發生關節痛或背痛 。 挪威研究針對 36 名穩定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進行了一項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連續 84 天在疼痛視覺類比量表上記錄早晨疼痛,與同一天天氣和太陽變化記錄。 結果發現: 每 6 名患者中就有 1 名患者的疼痛與 3 個或更多天氣變數顯著相關,甚至天氣變化後持續 3 天皆有影響, 疼痛與紫外線劑量之間以及疼痛與太陽射電通量 / 太陽黑子計數存在負相關 ( 出太陽比較好的意思 ) 。 參考資料 1. Anupam B Jena, Andrew R Olenski, David Molitor, Nolan Miller. Association between rainfall and diagnoses of joint or back pain: retrospective claims analysis. BMJ. 2017 Dec 13:359:j5326. doi: 10.1136/bmj.j5326. 2. Geir Smedslund, Petter Mowinckel, Turid Heiberg, Tore Kristian Kvien, Kåre Birger Hagen. Does the weather really matter? A...
發表文章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有可能 變聰明嗎 ? ~@_@~ 任之堂中醫診所鄭名惠醫師 如果在學術期刊網站搜尋變聰明找不到甚麼文章,但改成“認知功能或記憶力”的關鍵字就搜尋比較多文章。有意思的是,人們總是喜歡問得:「我可以吃什麼 ? 」,實際上還有很多有趣的因素可以改善大腦靈敏度,來看看到底有那些東西可以防治大腦退化呢 ? 每天吃喝的溫度會不會影響大腦功能退化 ? ( 聽起來很東方 ….) 研究日常飲用水溫度對阿茲海默症小鼠的認知功能和疾病進展影響,小鼠的認知功能評估方式為被動迴避測試 (passive avoidance test) 、曠場測試 (open field test) 和 Morris 水迷宮評估 (Morris water maze) 。每組小鼠還每天分別用 25 、 4 或 0 ° C 溫度灌胃( 10 mL/kg ,每日 2 次)。連續觀察逃脫時間和體重 15 天。 結果發現連續 15 天在 飲用 0°C 水的小鼠表現明顯的認知缺陷,同時體重減少、胃排空率、胃蛋白酶活性都下降,逃脫反應也變差。 如果拉長時間來看,連續 35 天接受 0 ° C 冰水的小鼠,被發現被動迴避測試、空間探索測試、水迷宮測試表現都比較差,空間學習和記憶能力受損 , 卻活動頻率增加 ,神經精神變化和焦慮。 胰島素在調節大腦能量產生和平衡方面起關鍵作用,每日飲用 0 ° C 水可能會降低腦組織中的胰島素濃度。 Glutamate 和 GABA 是維持神經興奮和抑制生理平衡的重要神經傳導物質,每日飲用 0 ℃水導致 Glutamate/GABA 的平衡發生顯著改變,可能促使小鼠行為發生改變,也使腦組織皮質、海馬澱粉樣病變和神經病變。 結論就是 長期每天飲用 低溫 0°C 水不僅會損害認知功能,還會促進罹患阿茲罕默症的發展。食物 / 飲料溫度對認知功能和失智症是會有影響的,機轉直接從胃和腦影響內分泌或神經傳導物質。 參考資料 ...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中醫皮膚專題 — 癬 ( 黴菌病、汗斑、頭皮癬、香港腳、體癬 ) 任之堂中醫診鄭名惠醫師 表淺黴菌感染會出現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在頭皮會出現瘙癢鱗狀斑塊脫屑,可能引發脫髮或發炎的膿皰腫塊,稱為頭癬﹔在軀幹四肢通常表現邊界清晰的環狀紅斑或斑塊,中央區域空曠,邊緣有鱗屑,不斷擴展。也可能以多發性斑塊或斑塊,以及較小的紅斑性丘疹或膿皰呈現,稱為體癬。體癬最常影響青春期後的兒童和青少年。足癬症狀多樣化,最常見的是趾間紅斑、乾燥鱗屑、浸液和皸裂。足底足側腳趾有瀰漫性角化過度的鱗狀斑塊。大皰性足癬可表現為深層小水皰,或較大的鬆弛性大皰,並導致糜爛,特別是第三和第四趾間隙。足癬通常無痛。如果症狀明顯,則應懷疑合併感染。也可能只出現在單側。 一般癬的風險因子,包含閉塞性鞋類或悶熱潮濕的部位 ( 戴帽子、腋下、乳房下、鼠蹊 ) ,糖尿病、肥胖或週邊血管疾病史導致循環不良也會,這類患者也常免疫功能不佳,皮膚破損難癒,會出現繼發性蜂窩性組織炎,或同時感染革蘭氏陰性細菌。 最正式的檢驗診斷是將皮膚刮皮屑與氫氧化鉀 (KOH) 混合後,進行顯微鏡檢查是否有真菌菌絲。 一般西醫治療對於範圍廣、瀰漫性病灶,慢性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請況,會開會開口服抗真菌藥物,第一線會選擇包括 itraconazole 或 terbinafine 。也可能用 fluconazole 或 griseofulvin 。 但 ketoconazole 可能 肝毒性、腎上腺功能不全和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 ,應避免口服, griseofulvin 療效較差,不良反應較多,且需較長療程。小部位則使用外用藥膏 allylamines (terbinafine, butenafine and naftifine) 和 imidazoles (clotrimazole, econazole, ketoconazole, luliconazole, miconazole, sertaconazole, and sulconazole). Allylamines 效果可能略佳,但...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中醫皮膚科專題--類天疱瘡 中藥內服及外用藥膏合併西醫治療類天疱瘡臨床個案分享 任之堂中醫診所鄭名惠醫師 類天疱瘡 ( Bullous pemphigoid, BP )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其特徵為因表皮與真皮交界處的被自體免疫攻擊而分離導致出現大水泡,以及搔癢疼痛感。這類自體免疫疾病可能與以下有關:外傷或手術、燒傷、放射線治療、紫外線照射;也可能與某些藥物有關,例如:利尿劑 (loop diuretics) 、醛固酮拮抗劑 (aldosterone antagonists) 、糖尿病藥物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DPP-4 )、癌症免疫療法藥物 (programmed death-1 and programmed death ligand-1 inhibitors) 、以及抗生素 (penicillin) ;此外,某些神經系統疾病亦可能有相關聯。類天疱瘡的病程可能是會在數月至數年內程度自然緩解,也可能呈現慢性反覆發作狀態。診斷的方式包括組織切片的病理檢查、直接或間接免疫螢光檢查,以及酵素免疫分析( ELISA )檢測。 類天疱瘡的西醫第一線治療通常是強效外用類固醇。若無效,可改用口服類固醇 ( prednisone )或靜脈注射脈衝類固醇。若患者不適合使用口服類固醇,則可改用口服四環素類抗生素以控制病情並預防感染。若患者對類固醇或抗生素產生副作用,則可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如 azathioprine, dapsone, dupilumab, methotrexate, or mycophenolate mofetil 。然而,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常導致顯著副作用。 類天疱瘡在亞洲的發生率不高,僅為每百萬人中有 5.6 例,其三年內死亡率卻可能高達 40% ,與敗血症、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及藥物副作用相關。 近來多次在長期服用多重慢性病藥物病患者身上看見類天袍瘡的發生。 這些患者因為已經多重用藥,這時候再增加治療類天疱瘡的藥物,除了增加多重藥物交互作用風險,也因為這類患者體能恢復力多...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中醫皮膚科專題 — 燒燙傷 任之堂中醫診所鄭名惠醫師 一般居家多為煮菜熱油、洗澡熱水、酒精或化學藥品灼傷,或高壓電電傷,燒燙傷嚴重程度會根據皮膚燒傷的深度分類: 一度燒傷 又稱表皮燒傷,僅損傷表皮。 臨床症狀:皮膚疼痛、乾燥、發紅,很少起水泡,約 5-10 天內癒合。常見為曬傷。 二度燒傷,也稱為部分厚度燒傷,涉及表皮和真皮的損傷 二度燒傷(淺層部分皮層燒傷) 也稱為淺二度燒傷或淺層皮膚燒傷,表皮及真皮乳頭層上層的損傷。 臨床特徵:皮膚疼痛、潮濕、滲出液、紅斑,、起水皰、腫脹、疼痛難忍,按壓時皮膚變白。 2-3 週內癒合。 二度燒傷(深層部分皮層燒傷) 也稱為深二度燒傷或深層皮膚燒傷,從表皮到真皮深層(如網狀真皮)的損傷。 臨床特徵:觸覺感覺喪失、水泡容易剝落,壓力下不會變白、淡白色或固定紅色外觀、皮膚脫落面積裸露、 21 號針刺延遲出血。癒合可能需要 2-3 週以上。 三度燒傷,也稱為全層燒傷 損害所有皮膚層,包括皮下脂肪。 臨床特徵:觸摸無感覺、 深棕色、棕褐色或白色,外觀可能呈燒焦和乾燥狀,或堅硬和蠟狀,或皮革感,無水泡,壓力下無白斑,針刺下無微血管再充盈或出血。癒合不良,通常需要皮膚移植。 四度燒傷 涉及皮膚、肌肉、肌腱和 / 或骨骼的所有層損傷,皮膚呈白色,炭化或半明,受影響區域無針刺感覺, 通常需要皮瓣或截肢。可能需要進階的外科手術處理。 不同燒傷程度的皮膚區段。 一度燒傷(上層)僅影響表皮(皮膚的表層),通常由曬傷引起。二度燒傷延伸到真皮的深層,並伴隨水泡形成。三度和四度燒傷超過表皮和真皮,深入到脂肪、肌肉或骨骼的底層,並可能需要進階的外科手術處理。 ...
- 取得連結
- X
- 以電子郵件傳送
- 其他應用程式
三伏貼來了 ~~ 中藥敷貼療法 !! 任之堂中醫診所鄭名惠醫師 大家是不是常聽到「三伏貼」、「三九貼」?這其實是「中藥敷貼療法」中的一種。也就是使用一些性質辛溫的藥物(或特殊藥物),敷貼在特定穴位,於一年最熱和最冷時節來提升人體陽氣,治療虛寒症。這也是中醫的特色 -- 「冬病夏治,以熱治寒」的概念。 有沒有科學根據呢 ? 來看看以下這些研究文章。 2016 年的期刊《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impact factor:8.554 中有一篇香港中文大學的隨機對照試驗文章《 Randomized trial of acupoints herbal patching in Sanfu Days for asthma in clinical remission stage 》,收集 323 名【哮喘】患者,隨機分配到中藥穴位敷貼組 ( 在夏日的 3 個最熱的三伏天日期,總共 3 次一次貼 2 小時 ) ,或安慰劑組,【結果】發現 中藥穴位敷貼明顯降低哮喘患者急診就診率、住院率、門診就診率,和使用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頻率 。 2010 年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 4-year Impact Factor : 5.696 一篇中藥敷貼治療【過敏性鼻炎】的隨機對照試驗文章《 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Herbal Patchingfor Allergic Rhinitis: A Randomized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收集 43 明有過敏性鼻炎症狀 ( 鼻水、打噴嚏、鼻塞、鼻癢 ) ,且 IgE 值升高 (8-10 歲 >88 IU/ml; 成人 >165.3 IU/ml) 和升高的 ECP(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患者,隨機分配為中藥敷貼組 ( 一週 1 次,一次貼 3 小時, 3 次為一療程,總共 2 療程 =6 次敷貼。 ) ,或對照組。【結果】發現 中藥穴位敷貼明顯改善打噴嚏、流鼻涕、鼻子發癢和眼睛發癢,而 SF-36 生活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