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皮膚專題—
癬(黴菌病、汗斑、頭皮癬、香港腳、體癬)
任之堂中醫診鄭名惠醫師
表淺黴菌感染會出現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在頭皮會出現瘙癢鱗狀斑塊脫屑,可能引發脫髮或發炎的膿皰腫塊,稱為頭癬﹔在軀幹四肢通常表現邊界清晰的環狀紅斑或斑塊,中央區域空曠,邊緣有鱗屑,不斷擴展。也可能以多發性斑塊或斑塊,以及較小的紅斑性丘疹或膿皰呈現,稱為體癬。體癬最常影響青春期後的兒童和青少年。足癬症狀多樣化,最常見的是趾間紅斑、乾燥鱗屑、浸液和皸裂。足底足側腳趾有瀰漫性角化過度的鱗狀斑塊。大皰性足癬可表現為深層小水皰,或較大的鬆弛性大皰,並導致糜爛,特別是第三和第四趾間隙。足癬通常無痛。如果症狀明顯,則應懷疑合併感染。也可能只出現在單側。
一般癬的風險因子,包含閉塞性鞋類或悶熱潮濕的部位(戴帽子、腋下、乳房下、鼠蹊),糖尿病、肥胖或週邊血管疾病史導致循環不良也會,這類患者也常免疫功能不佳,皮膚破損難癒,會出現繼發性蜂窩性組織炎,或同時感染革蘭氏陰性細菌。
最正式的檢驗診斷是將皮膚刮皮屑與氫氧化鉀 (KOH) 混合後,進行顯微鏡檢查是否有真菌菌絲。
一般西醫治療對於範圍廣、瀰漫性病灶,慢性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請況,會開會開口服抗真菌藥物,第一線會選擇包括itraconazole或terbinafine。也可能用fluconazole或griseofulvin。
但ketoconazole可能肝毒性、腎上腺功能不全和藥物交互作用的風險,應避免口服,griseofulvin療效較差,不良反應較多,且需較長療程。小部位則使用外用藥膏allylamines (terbinafine, butenafine and naftifine) 和 imidazoles
(clotrimazole, econazole, ketoconazole, luliconazole, miconazole,
sertaconazole, and sulconazole). Allylamines 效果可能略佳,但有些藥膏塗擦後過於乾燥反而會搔癢。且注意避免使用外用皮質類固醇,或外用皮質類固醇+抗真菌藥物組合處方,因為會掩蓋癬感染的臨床症狀並導致外觀看不出來是黴菌感染卻不痊癒、副作用更多且療效更低。
臨床上範圍廣、反覆不癒合的患者尋求中醫治療的也不少,常見為工作環境潮濕(廚房工作、清潔工作),或年紀大、多重慢性疾病的患者,因為表皮循環不良,導致黴菌寄生難去除,癬症機轉為濕熱蘊於肌表,阻礙氣血榮潤肌膚而成病,中醫特色「除溼」是西藥沒有的,健脾祛風利濕-薏苡仁,加上苦參、白蘚皮、蟬蛻等被證實具有抗皮膚癬菌,加上增加表皮循環的風藥—荊芥、防風內服,也可以外洗浮萍、蛇床子等,
中醫內服藥最大的特色在無肝腎毒性,藉由除溼及增加表皮循環可治療大範圍的皮膚黴菌疾病。
詳情請洽任之堂中醫診所醫師
參考文獻
1.
Sahoo AK, Mahajan R. Management
of tinea corporis, tinea cruris, and tinea pedi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Indian Dermatol Online J. 2016 Mar-Apr;7(2):77-86.
2.
Ely JW, Rosenfeld S, Seabury
Stone M.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inea infections. Am Fam Physician. 2014
Nov 15;90(10):702-10.
3.
Kelly BP.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s. Pediatr Rev. 2012 Apr;33(4):e22-37.
4.
Kaushik N, Pujalte GG, Reese
ST.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s. Prim Care. 2015 Dec;42(4):501-16.
5.
Moriarty B, Hay R, Morris-Jones
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inea. BMJ. 2012 Jul 10;345:e4380.
6.
蘭善玉、鄒宇寧、徐淼、楊青青、趙亮、陳璐穎、占萍,中藥活性成分抗皮膚癬菌的最新研究進展中國真菌學雜志. 2025, (01)中國真菌學雜誌 2025年2月,第20卷,第1期,P98-102。
7.
李煜、楊勝家,伍明欽老中醫癒癬湯的臨床應用,河南中醫1998年第18期第6卷,p367。
8.
李躍、孫麗蘊,中醫古代文獻對紫白癜風( 花斑癬)的病名釋義及治療述要中醫文獻雜誌,33-36。
留言
張貼留言